-本期案主- 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688757)董事长 先进制造总裁深修班(第3期)学习委员 李晓旻
1998年的新加坡,海风裹挟着湿热的空气,吹动着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椰林。刚刚大学毕业的李晓旻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校园,开启了他的硕士生涯。那时的他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自己不仅会成为半导体行业第三方分析领域的开拓者,更不会料到一个被他命名为“Labless”的理念会悄然改变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而他一手创办的胜科纳米,早已成长为在资本市场闪耀的上市企业,用扎实的技术实力和独特的商业模式,在半导体分析测试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晓旻有幸师从著名半导体物理学家李名复教授。这位治学严谨的学者,用行动给年轻的李晓旻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尽管国大教授的收入在当时已十分可观,李教授却始终生活俭朴,办公室里堆满了文献和实验数据,连喝水的杯子都是最普通的玻璃杯。“做研究要心无旁骛,名利都是副产品。”这句常挂在李教授嘴边的话,深深烙印在李晓旻的心里。
跟随李教授的两年多时间里,李晓旻不仅掌握了独立科研的方法,更学会了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实验数据。2000年底,本该毕业的他拿到了英特尔、美光等巨头的录用通知,却在导师的建议下继续深耕研究。“你的课题有潜力,再挖深一点。”李教授的一句话,让他的毕业时间延后到2001年第二季度。
然而命运的玩笑总是来得猝不及防。2001年初互联网泡沫破灭,半导体行业遭遇40年不遇的大衰退,李晓旻手中的工作机会全部化为泡影。在人生低谷时,李教授再次伸出援手,将他推荐给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在这里,他遇到了透射电镜专家董志航和聚焦离子束专家郑政国,两位导师带他走进了芯片失效分析的世界。
“就像给芯片做体检,用显微镜当听诊器,找出故障的根源”
李晓旻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那时,芯片失效分析还属于半导体行业的“偏门赛道”,从未被纳入主流产业链名录。但李晓旻却乐在其中,“这个行业就是‘芯片医院’,而我就是‘芯片医生’”。
在微电子研究院的四年,他为新加坡本地数十家半导体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积累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企业自建实验室成本高昂却利用率低,第三方服务的及时性和专业性亟待提升。这些观察,为他后来的创业埋下了伏笔。
2004年的新加坡,空气中弥漫着不安。911事件的阴影未散,SARS疫情又重创全球经济。李晓旻在研究院努力工作的几年里,薪水仅增长不到10%,看着老同事们陆续离职,他心中涌起对未来的迷茫。“科研机构中既定的晋升路线,不是我要的未来。我萌生了应该趁着年轻,放手博一下,走一段不同的路,或许可以改写我的人生轨迹。”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成型:创办一家商业化的芯片失效分析实验室。
这个决定并不容易——那时的李晓旻没有足够的基金,没有现成的客户资源,甚至连行业都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他手中有两样“武器”:多年积累的技术能力,以及客户的信任。
Avago(后来的博通)和德州仪器的老客户得知他的计划后,非常支持他的选择并口头承诺愿意在业务订单方面予以支持;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的领导也十分开明,允许他夜间租用闲置的仪器设备。2004年底,李晓旻揣着仅有的两万新币积蓄,一个人既是老板又是员工,白天跑客户,晚上做实验,开启了“赤脚医生”式的创业。
最艰难的时候,他连续一周睡眠时间不超过十小时,甚至不敢自己开车,累了就在出租车上零零散散地休息一会,客户一个电话又立刻奔赴实验室。回忆起那段日子李晓旻眼里闪着光,“但看到客户因为我们的报告顺利解决问题,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转眼创业三年,客户从两家增长到四十多家,但“赤脚医生”的模式很快遇到瓶颈——没有自己的核心设备,永远只能受制于人。“我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第一台聚焦离子束设备”。但这台价值百万美金的设备,对当时的李晓旻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于是他学着别人去融资,但接触了近20家银行和投资机构后,才发现没有人认可他的商业模式,更没有人会信任这样一个只有一个人的“皮包公司”。
转机来自他长期合作的设备制造商 FEI(后来的赛默飞)。多年来,李晓旻为FEI解决了无数技术难题,甚至早期的FEI设备每一次升级换代,都有他的技术建议,所以早早就跟FEI建立了深度互信。当 FEI 亚太区总经理得知他融资受挫,说了句改变他命运的话:“投资机构信不过你,我信得过。”
这成为FEI这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30 年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融资租赁 ——零首付,四年分期付款。2007 年底,那台渴望已久的设备终于落户他的实验室,胜科纳米实现了从“赤脚医生”到“小诊所”的跨越。
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无数科技公司倒下,胜科纳米却凭借对iPhone 4 LED芯片导入方案的关键支撑,实现营收翻三倍。
2012年,新加坡企发局的官员找到李晓旻,询问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支持。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我需要更大的市场——中国市场。”
这一年,李晓旻跟随新加坡企业代表团考察了多个中国城市,最终被中新苏州工业园吸引。“那里有完备的产业生态,政府团队高效廉洁,还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决定在这里开启第二次创业,这次依然是白手起家。
但现实给了他一记重击。2012年的中国电子产业尚处劳动力密集型阶段,企业重生产轻研发,对高端分析测试的需求寥寥无几。最初三年,胜科纳米中国区的业务进展缓慢,反而是一些国际客户成了主要订单来源。“我们采取‘国内接单,新加坡执行’的模式,慢慢培育市场。”
更大的危机在2015年前后爆发。由于新加坡业务过度依赖苹果供应链的单一客户,当智能手机销量放缓,公司现金流连续数个季度濒临枯竭。李晓旻停发了自己的薪水,高管们自愿减薪,他的哥哥甚至抵押房产筹款。“最怕接到银行电话,全是催债的。”他苦笑,“但在员工面前,我必须装作没事,不能让恐慌蔓延。”
绝境中,他定下一条铁律:“剔除最大客户,要能盈利;剔除前三客户,要能运转。” 这条规矩延续至今,甚至出现过主动给大客户限量,把订单让给竞争对手的情况。“维护产业生态比短期利益更重要。”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对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也是在这段艰难时期,李晓旻开始规划在中国建设实体实验室。他尝试股权融资,却再次碰壁。几十家投资机构不认可他的商业模式,一位温州大亨直言:“不如炒房炒煤赚钱。” 连懂半导体的师弟也劝他:“写几页做硬件的计划吧,不然投决会通不过。”
李晓旻拒绝了。“战略的本质是取舍,中立性是我们的底线。”他坚持“上不碰设备、下不碰产品”,把设备相关的IP给供应商,产品相关的IP给客户,只保留分析技术的核心能力。
2015年10月,胜科纳米终于拿到第一笔股权融资,虽然被他戏称为 “贱卖”,但至少有人认可了其价值。此后七年,公司营收年化增长率超过100%,到2022年成为国内芯片失效分析领域的龙头企业。
李晓旻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半导体行业周期曲线图,上面标注着几个关键节点 ——2008 年金融危机、2020 年芯片荒、2022 年消费电子衰退。“对行业周期的敬畏,让我们一次次化险为夷。”
2020年大年初二,武汉疫情刚暴发,经历过SARS的李晓旻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召回所有外地员工。“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反应过度。” 但随后全国封控两个多月,胜科纳米成了国内少数满负荷运转的半导体实验室,一举拿下大量订单。
2022年上海疫情波及苏州时,他早已布局南京和福建实验室。苏州团队轮岗驻场封闭生产,外地实验室全力支援,再次成为支撑行业需求的“中流砥柱”。“别人恐慌时我们冷静,别人退缩时我们前进。”
这种逆周期思维,源自他对细节的敏感。在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时,他会记录每次芯片失效的原因,分析其与行业波动的关联;创业后,他坚持阅读全球半导体企业的财报,从数据中捕捉趋势。“就像医生看CT片,要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
2021年,当全球都在为芯片荒焦虑时,李晓旻却预判到2022年下半年的衰退。“库存积压到一定程度,必然迎来调整。”他提前调整产能,储备现金流,在行业下行时反而扩大了市场份额。
“我对行业最大的贡献,是Labless理念正被全球接受。”这个由他发明的词,意为将半导体产业中“必要非核心”的研发辅助活动剥离,由专业第三方实验室完成,类似Fabless模式对制造业的分离。
Labless的雏形诞生于2010年。当时胜科纳米已是东南亚龙头,但李晓旻发现,企业90%的分析需求仍由自建实验室完成,第三方市场空间有限。“就像几十年前的‘厂内保健站’,低效且浪费资源。”他想打造芯片产业的“中央医院”,却遭遇冷遇。“客户的实验室负责人觉得我要砸他们的饭碗。”
2014年,《与非网》对他的专访首次出现Labless一词,但在百度上要翻很多页才能找到。“那时中国电子产业还在低端加工,没多少研发,自然不需要Labless。”
李晓旻没有放弃,他研究台积电的成长路径:从承接英特尔的老旧工艺代工,到通过持续研发升级制造能力,最终让客户主动放弃自建晶圆厂。我们要做半导体分析领域的台积电。
“人类为什么怕黑?是惧怕黑暗深处‘未知的不确定性’。在这条研发驱动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我们也走过弯路,也踩过坑,但多年坚持下来,成效斐然。”他带领团队疯狂投入研发,积累了上千个“独门秘方”,这些技术让胜科纳米一次次解决“不可能的任务”,也让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自建实验室不如外包高效。
如今,Labless理念逐渐被行业接受。赛默飞、蔡司等巨头与胜科纳米建立战略合作,分享技术IP;2000多家全球客户中,不少企业取消了自建实验室的预算。“这不是颠覆,是行业分工的必然。”李晓旻说。
“如果从1994年大学求学算起,我已经在半导体行业中扎根31年。我的个人履历极其简单纯粹,但又故事丰富,波澜起伏。”从最初的“赤脚医生”到全球坐拥七个实验室的“综合性大医院”,他在每个阶段都有停下来享受的机会,却始终选择向前。
“我们都是大时代的产物,在行业周期面前或许渺小,但能用创造力改变自身,甚至行业未来。”回望过去,他感谢每位导师的指引——李名复的治学态度、董志航与郑政国的技术传承、FEI 总经理的信任,“师者不仅传道授业,更是价值观的精神传递。”
如今胜科纳米的芯片失效分析和材料表征领域已成为国内龙头,而李晓旻仍在探索Labless的更多可能。“就像台积电成就了半导体制造的分工,未来也会有第三方实验室巨头,我们正走在这条路上。”
实验室里,精密仪器仍在运转,如同洞察微观世界的眼睛。而这位“芯片医生”的故事,仍在续写着半导体行业分工的新篇章......
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688757)董事长李晓旻于2021年6月正式加入先进制造总裁深修班(第3期)。在校期间,李晓旻始终以谦逊务实的态度投入其中。作为半导体领域的深耕者,他既带着行业实践中的思考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又以开放的心态吸纳跨领域的前沿理念,与来自不同产业的学员碰撞思想、交流经验。
2025年3月25日,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半导体领域检测分析商业实验室第一股!先进制造商学院执行院长姜延宾、制友荟秘书长刘晶晶到场祝贺,一同见证这一跨跃性的喜悦时刻!
2024年10月13日,先进制造总裁深修班系列活动——“总裁的周末”第三期在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现场汇聚五十余位制造业企业家,在半导体产业链高端沙龙活动中,嘉宾就供应链安全、人工智能对行业的驱动力以及2025年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精彩对话,李晓旻作为东道主与对话嘉宾,与学员们分享心得见解,共同探索半导体发展之道。
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曾多次作为研学单位支持先进制造商学院的研学活动,现场赋能制造业企业百余家。搭建起了产业交流与技术共享的桥梁,让更多制造业企业近距离触摸到半导体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实践,为推动先进制造领域的协同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