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先制π】陈炳安:剑桥博士的先进材料报国录
2025-09-02
来源:先进制造商学院

20241013153646-BX6I1527-3248013504.jpg

-本期案主-

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先进制造总裁深修班(第2期)学习委员 陈炳安


在英国剑桥大学精密仪器林立的实验室里,曾有一位黄皮肤的青年正专注测量着碳纳米材料的生长参数。他,就是彼时的已获英国科学协会特许科学家、英国工程协会特许工程师殊荣,并享有剑桥全额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陈炳安。从帝国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硕连读,到剑桥工程学的博士深造,他的学术轨迹始终锚定在先进材料领域,而深厚的积淀,也悄然为日后的归国创业埋下了伏笔。

image.png

2014年起,陈炳安加入一家国际知名半导体设备公司的英国分部,成为研发部唯一的华人高级科学家。海外优渥的待遇、顶尖的科研资源,本可以支撑他在国际学界稳步前行。然而,一个声音始终在他心底回响。“起初,我未成想过回国创业,觉得学成之后,无论身在何处,皆是为全人类作贡献。”他在后来的采访中坦言。

图片

转折发生在2018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针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壁垒高筑。身处旋涡,陈炳安真切感受到了无形的重压。“彼时,‘ABC’(Anything But China)的论调甚嚣尘上,甚至有人公然质疑我的科研动机。”忆及往事,他的语气依然坚定,“那些猜忌与偏见,反而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作为华夏儿女还是需要回归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偏见刺痛着他,而国内半导体产业被“卡脖子”的困境更令他忧心如焚。“半导体技术攸关中国科技自强,国家正亟需此领域人才。那一刻,我别无他想,唯念归程。”信念既立,行动便如离弦之箭。

图片

那年秋日,陈炳安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归国创业。临行前,导师惋惜相问:“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落后太多,你确定要回去?”他凝望着剑桥阴郁的天空,缓缓说道:“正因为落后,才更需要有人去改变。”

就这样,他带着满腔赤诚,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当飞机昂首冲上云霄,万千思绪翻涌,但唯一确定的是:这一次,他要为中国的先进材料产业做点什么。

image.png

2019年初春,深圳光明科学城。陈炳安在留学人员创业园租下办公室,“纳设”的招牌就此挂起。彼时国内半导体产业尚处破晓时风,他选择了当时一个看似风光的前沿方向——石墨烯材料 

图片

凭借独到的技术储备,陈炳安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开放式卷对卷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可24小时连续不间断生产石墨烯、碳纳米管等先进薄膜材料。作为“石墨烯全国十大知名人物”,他自信拥有独家的技术优势跟资源优势,然而,实际的市场需求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带着技术成果去跟客户交流时,发现本来的潜在大客户开始在停产石墨烯;很多认为可以合作的材料厂家发现都是进口的;最后找到有需求的大客户其实才一两台设备就满足他全部需求。

陈炳安开始陷入困境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过于专注技术突破,却忽略了市场刚需。石墨烯虽然被誉为“新材料之王”,但产业化路径尚不清晰,短期内难以创造稳定营收。

在产品市场受阻的情况下,公司也在承受着生存的审判。“那时,我只懂技术,不懂人力、不懂运营、不懂管理,堪称人生的低谷。”陈炳安回忆起那段“至暗时刻”仍感慨不已。“独坐实验室,凝视着组装完成的设备,质疑如潮水般袭来。”夜深人静时,他一遍遍反问自己:是继续坚持,还是及时止损?

image.png

困厄未能击垮信念。在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版图进行深度剖析后,陈炳安敏锐地锁定了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中关键的环节——碳化硅外延设备的研发。通过独有的自主创新方案实现碳化硅外延设备产业化。

图片

技术创新是破局利刃。团队逐一攻克了高温沉积均匀性、设备稳定性等多项核心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可独立控制的多区进气系统,显著提升了设备的工艺均匀性,成功将碳化硅外延的工艺良率提升至98%。面对进口设备高昂的耗材成本与复杂维护的痛点,他们创新设计反应腔室,将耗材成本降低30%,并极大简化维护流程,此项技术荣登“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截至目前,纳设在关键技术领域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百项,其中近半数已获得授权,更有3项斩获国际专利授权。这些成果不仅锻造了国产设备的市场竞争力,更为中国先进材料产业链上游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注入了澎湃动能。


图片

image.png

纳设的崛起,离不开深圳这座 “创新之都” 的全维度滋养。创业初期,公司面临“三无”困境——无场地、无资金、无团队,是深圳市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为其注入了第一缕曙光。

图片

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早已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网络。针对像纳设这样的海外人才创业项目,深圳市推出的扶持计划精准对接需求,不仅提供了启动资金和场地补贴,更帮助陈炳安团队快速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正是深圳这种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氛围,让我完成了从科研人员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陈炳安感慨道,“这里提供了全方位的创业支持,包括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犹如一位贴心的‘保姆’,为我们的创新之路提供了有力的助推。”

图片

政策的支持远不止于此:2020年,我国将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写入“十四五”规划,在教育、科研、开发、融资等方面大力支持,纳设乘势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同年,公司荣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成长性企业。

image.png

图片

“创业征途,逆商远比情商重要。”这是陈炳安常挂在嘴边的话。从石墨烯项目的停滞,到碳化硅外延设备的攻坚,挫折从未缺席,但每一次他都能重新站起。“能承受多大的委屈和卑贱,将来就能有多大的成就。”在他看来,正是这些挫折,让他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

纳设的团队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创始团队由国际化合物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唯一的华人高级科学家、数名剑桥大学博士和资深行业专家组成,在CVD、MOCVD、ETCH等领域平均拥有超过15年的经验,是既懂设备开发技术,又懂半导体材料生长工艺的研发型团队。

图片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群有共同理想的人在并肩前行。”

图片

2023年,纳设实现盈亏平衡,净利润达到数千万元;2024年,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5年荣列深圳市潜在独角兽企业,并获批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努力,更离不开陈炳安“技术改变人类”的初心。“我的初心一直都是技术改变人类,我始终怀揣这份使命感!”

image.png

在纳设的办公室里,有几个门牌格外特别——“德旺”“正非”“志尧”,这些以国内知名企业家命名的空间,是陈炳安团队的精神灯塔。“这些行业前辈对技术创新的坚守,以及他们回馈祖国的情怀,时刻激励着我们。”他常对团队说,做企业,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族账。

图片

创业初期,面对石墨烯的困局,有人劝他转向技术门槛低、利润快的行业,但他拒绝了:“如果只图赚钱,我何必放弃英国的高薪回来?我们要做的,是填补国家技术的空白。”正是这份执念,支撑着他在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的困境中,毅然转向彼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领域——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外延设备。至今,在公司致力于成为先进材料制造装备引领者的愿景上开始供应第三代光伏技术钙钛矿行业的核心装备,为光伏行业的终极技术解决痛点也做好准备,今年开始布局锂电正负极粉体材料的先进装备,为需要高端电池的人型机器人,新能源车,低空经济赋能加码。

海外经历中,“ABC(anything but China)” 的论调曾如芒刺在背,“在海外,我们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中国。唯有国家的技术强大,我们在国际上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2024年,当纳设的设备首次发往海外时,他想起了刚回国时的誓言。“我们的目标是EIC——Everywhere is China。”他解释道,这不是要征服谁,而是要让中国技术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让世界看到“中国智造”的韧性与实力。

图片

在祖国75周年华诞之际,陈炳安接受商学院采访时许下了一个庄重的愿景:“距百年华诞还有25年,我希望在祖国100周年庆典时,我们公司可以做到行业内全国第一,世界第一!”

如今,陈炳安已经从当年科学家转身成为企业家,时不时还是会进入实验室厂房考察设备情况,像当年在剑桥时,他凝视屏幕上跳动的参数曲线。只是此刻,那些起伏的线条,已然跃动着民族先进材料产业崛起的脉搏,是一个海归科学家对祖国最深切、最绵长的告白。 

image.png

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炳安于2020年正式加入先进制造总裁深修班(第2期),并担任学习委员职务。作为二班学习委员,陈炳安主动牵头组织班级活动,邀请学员们走进纳设参观学习,并搭建起产学研合作的桥梁。

图片
PART.1






图片
图片


2024年10月13日,先进制造总裁深修班系列活动——“总裁的周末”第三期汇聚了五十余位制造业企业家,在半导体产业链高端沙龙活动中,嘉宾就供应链安全、人工智能对行业的驱动力以及2025年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精彩对话。陈炳安作为沙龙嘉宾,做精彩分享。他表示:“从2020年以后的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在半导体供应链上的国产TC的加速度比起前十年二十年还是提高了很多的,这五年的时间我觉得应该走了海外十年以上的速度。”

PART.2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2024年5月13日,先进制造商学院执行院长姜延宾带领总裁班学员代表陈炳安等一行前往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进行座谈交流。此次座谈会旨在深化双方合作,共同探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PART.3




image.png2021年10月22日,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国家级大型经贸展览活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沈阳国际展览中心开幕。陈炳安作为企业家代表与业界企业家精英同台交流,探讨探讨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在“十四五”规划指引下的突破路径与发展机遇。


京ICP备20210184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