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给出答案:把服务深度嵌入制造全生命周期,用“制造+服务”重塑价值链。这份文件不仅设定了50个领军品牌、100个创新高地的量化目标,更首次把“数智化服务”纳入产业核心赛道——从卖设备到卖产能,从卖产品到卖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服务型制造已从“可选项”转变为“必修课”。未来四年窗口期,完成从生产线到服务线的“换轨”,将是企业赢得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演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服务型制造作为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向,正逐步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水平的重要路径。自2016年工信部首次提出发展服务型制造以来,相关政策持续推进,从试点示范、标准建设到生态体系构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政策框架。
2025年10月,工信部发布《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份文件不仅总结了前期政策经验,更在目标设定、任务部署和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系统安排,为未来四年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从政策演进看,服务型制造已从“探索试点”走向“系统推进”。2016年《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首次提出服务型制造概念,随后通过示范企业遴选、标准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方式逐步铺开。2020年后,政策重心逐步转向“深度融合”和“生态构建”,强调制造与服务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协同共生。
本次《方案》延续了“制造+服务”融合发展的主线,但在目标导向、技术支撑、产业生态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体现出更强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文件明确提出,到2028年要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模式,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打造50个领军品牌,推动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 明确服务型制造的战略定位
《方案》将服务型制造定义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智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产业形态,强调其不仅是制造环节的延伸,更是重构价值链、拓展产业空间的关键路径。这一表述提升了服务型制造在产业政策体系中的地位,意味着企业不能再将其视为附加业务,而应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强化技术驱动与模式创新并重
与以往政策相比,《方案》更加突出“技术+模式”双轮驱动。一方面,提出发布“关键共性技术清单”,推动企业在需求感知、研发设计、智能运维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在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远程运维等方向进行模式升级,探索模型驱动研发等新型服务方式。
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和工艺的技术创新,更要重视服务逻辑、商业模式的系统重构。未来,谁能率先实现“制造能力服务化”,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3. 分类推进,突出行业差异化路径
《方案》提出“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广应用”,强调根据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例如,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要巩固优势,钢铁、石化、医药等行业则侧重提质增效。
这种分类指导的思路,有助于避免“一刀切”的政策执行,增强政策的适应性和落地性。企业应结合自身所处行业特征,找准服务型制造的切入口,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的转型路径。
4. 标准体系建设提速,规范发展环境
标准是服务型制造健康发展的基础。《方案》提出加快建设统一融合、先进适用的标准体系,涵盖基础通用、核心要素、行业应用等多个层面,并鼓励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先行先试。
对于企业而言,参与标准制定不仅有助于提升行业话语权,也能在竞争中建立先发优势。建议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研制,推动自身服务模式成为行业“通用语言”。
5. 打造品牌与生态,推动区域集聚发展
《方案》首次提出“打造服务型制造品牌”,计划到2028年培育100家龙头企业和50个领军品牌。这不仅是对企业服务化能力的认可,也将成为其市场拓展和融资的重要加分项。
同时,政策鼓励地方依托高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载体,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形成区域性的服务型制造生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融入区域生态、借力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其低成本实现服务化转型的重要路径。
1. 明确服务化战略定位,重构商业模式
企业应将服务型制造纳入整体发展战略,明确“服务”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角色和价值。要从“卖产品”转向“提供解决方案”,探索基于数据、平台和知识的服务型商业模式。
2. 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夯实技术底座
服务型制造的实现离不开数字化支撑。企业应加快部署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数据感知、分析和服务交付能力。同时,要重视数据资产的管理与运营,为后续服务增值提供基础。
3. 聚焦客户需求,推动服务产品化
企业应深入挖掘客户在设备运维、能效管理、供应链协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痛点,将服务内容进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实现“服务产品化”,提升可复制性和盈利能力。
4. 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与生态合作
建议有条件的企业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提升自身影响力。同时,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平台服务商、科研机构的协同,构建开放共享的服务生态,提升整体竞争力。
5. 关注政策资源,争取试点与资金支持
《方案》提出将服务型制造纳入技术改造、产融合作等政策支持范围,鼓励地方开展统计监测、试点示范。企业应密切关注地方工信部门的政策动态,积极申报试点项目、品牌认定、公共平台等,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服务型制造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则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机遇。在新发展阶段,企业唯有主动拥抱变化、系统布局、持续创新,才能在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激流勇进。